站内导航

  • 首页
  • 中超

    苏超的终极意义丨不懂球夜话

    2025-09-10 19:50:37

    苏超已经诞生4个月了,但我还没有现场看过苏超。

    其实苏超在我朋友圈中的热度已经稍稍降低了一些。七八月间,各路朋友问我要不要去看苏超,或者有没有办法带他们去看苏超。到如今,只有办公室里的江苏同事还在关注他们家乡球队的战况了。然而,其实苏超在线下依旧火热,就在上周刚刚刷新了上座纪录。


    坦率地说,身边很多足球圈内外的朋友,不论是从业者还是自认“正经”的球迷,都对苏超这些观赛者看热闹一般的行为嗤之以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是已经日益成熟的江苏联赛,还是近些日子先后火爆的赣超、湘超,最令人钦羡的还是他们火热到有些不真实的氛围。

    前两天,看到了湘超开赛后,大街小巷各种屏幕都在转播比赛的盛况,突然有一种被击中的震撼感受:我们常在各种视频中看到的国外竞技体育先发地区的社区体育氛围,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

    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里生根发芽了三十年的市场化、职业化足球依旧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反倒是行政色彩更浓厚的苏超们做到了。

    一些可能过时的热知识:苏超的主办单位是江苏省体育局与所有地级市的人民政府,承办单位则是各市体育行政部门与省足协。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苏超是“民间赛事”的传言可以算是不攻自破。毕竟,中超是由全国的行业协会主办、各赛区的地区行业协会承办,比起行政部门参与其中的苏超来说,说是“民间”赛事更加合理一些。

    那为什么会有苏超是“民间”赛事的说法?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不了解体育行业的普通群众,对于中国足球走出另一条路的美好愿望。家乡球队在家门口举办赛事,对手还是时常会在日常话题中出现的相邻地市,自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一个业余休闲生活,会让更多人自然地参与其中。


    然后,文旅嗅到了机会开始介入,官方行政力量的加持又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体制内外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机器开动后,加上我们天生爱凑热闹的性格,造就了苏超线上持续不减的热度和线下一票难求的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苏超依旧是一个体育项目而非文旅项目,但其背后的联系早就隐约可见。2024年底,江苏省文旅厅、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并举行了联合发布会。而在江苏很多地级市的辖区中,文旅局和体育局都已经合并成了一个单位。

    但“民间”只是结果,从苏超本身的举办来说,其实其前身就已经有非常重的行政色彩了。2024年的第一届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聚焦南京和苏州两个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可以说从创始之初就是一种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行政动作。


    2025年,两城对抗升级成了13城乱斗,更像是江苏省巧妙地捕捉了当下最火热的文商体旅融合的概念:当体育成为了激活文旅消费的钥匙,江苏各地市之间有些微妙的竞争关系则成为了竞技体育最好的“故事”。

    毕竟,像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对立、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冲突,都源自于两座城市之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超的竞技文化反倒是暗合职业足球的历史故事。

    只不过有些讽刺的是,尽管苏超将江苏13市的竞争作为一个核心文化卖点,但“江苏十三太保”曾是社交媒体屏蔽的违禁词,而“散装江苏”则是如今话题依旧在微博上显示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


    苏超的文化从根源来说是良性的、积极的,是从城市文化建立起来的交流与竞技并存的优质体育内容,但苏超受众和官方媒体两方联手起来,将这样一个全民参与热议的话题,又变成了冲突和对立频发的焦点。

    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国家队。

    苏超在互联网上第一次点燃的爆点,就是6月的国家队比赛日。当国足迎来生死战的时候,苏超刚刚结束第三轮的比赛,关注度正在逐步积累。所以,当国足在生死战不敌印尼,一些我们作为球迷和从业者已经司空见惯的言论和话术就开始在互联网肆虐。

    最后,这一次此类舆论的高潮变成了是两个焦点事件。其一,是范志毅好巧不巧地评价了南通队,于是“南通草根足球队挑战国足”的新闻开始横行各大社交媒体。其二,是吴曦,这一次却更加恶劣,因为本该正本清源的官方媒体下场,将这位为国足流过血的老队长塑造成了“苏超球员拼搏”叙事的对立面。


    讽刺的是,在江苏官方媒体对苏超的讲述中,说的是苏超承接了“江苏队解散后江苏球迷对高水平足球赛事的期待”——而吴曦正是那支拿到中超冠军的“高水平江苏队”的队长。

    另一个焦点则是足协和中超。

    这类情绪在互联网上更加汹涌澎湃而且经久不息,从最开始的苏超“强硬拒绝足协考察”,到近期的苏超“改名抵制足协监管”,其本质都是将足协和中超视为洪水猛兽,将苏超视为“一片净土”:当然,在讲到自己支持的苏超球队时,又会期待有职业球员驰援。

    比如黄紫昌支援常州队效果立竿见影的时候,我注意看了热搜,没有人提到这位曾经的江苏队太子如今只是中超的轮换球员。又比如盐城队球迷在社交媒体上呼吁职业球队放人,却没有想过这位他们想要的大腿只是中超球队梯队的球员。

    我当时有特别留意过,一个评论区里大部分呼吁职业球队的梯队放人的苏超球迷,在主页里却都为南通草根队挑战国足叫好。

    在体育赛事乃至文旅的话题上,官方的介入总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官方追求讲“好故事”,总是会有些“不择手段”。比如目前还并列射手榜首的高驰,一个江苏青训体系出身、前两年还在代表沧州雄狮踢青年联赛的小将,在22岁的年纪因为球队解散“要去读大学”而被宣传成了高中生。


    这不是球迷之间的笑谈,更不是仅仅流传于社交媒体的传说,而是官方媒体言之凿凿发布的报道。我们都希望能在好的文旅项目中发掘出一些故事,但发掘故事和“编造”故事不是一回事。

    还有一个例子是官方媒体称苏超前6轮线下营收380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6轮380亿,每轮超60亿;1轮6场,每场超10亿;每场哪怕按5万人算,人均贡献2万元线下消费,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统计学”数字。


    但另一方面,当国内要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官方的介入几乎是必要条件。当下,除了一些老牌球队的职业赛事,大部分地方性的足球赛事的关注度几乎为零——同样是江苏省内的比赛,对接职业联赛的苏冠几乎无人问津。所以对于苏超这样的赛事来说,如何获得关注、卖出球票,进而促进文旅等各类消费,行政力量几乎是不可或缺。

    哪怕不论“关注人群”这样相对软性的要求,就说举办大型足球比赛需要的场地、安保等工作的协调,也同样需要行政力量的大力支持。苏超比赛能够协调这么多周边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在赛场外举办如此多丰富的活动,将比赛日办成嘉年华,其实是很多职业俱乐部求之不得的好事——很多球市还算火爆的职业俱乐部,想要办更多的周边延伸活动还要面对层层审批和报备,来协调场地、安保等资源。


    苏超在官方力量的加持下,做到了一件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一直没有能做到的事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资源,将足球比赛变成了一件城市的大事情。相较之下,在中国足球国家队成绩持续低迷的当下,职业足球在官方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形象总是“多踩一脚不多”的位置。

    我很喜欢这种竞技与非竞技交织在一起的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足球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只是,像常州队这样的境遇总是让人有一些羡慕——我不敢想象国足要是五连败、八轮不胜,还能得到像常州队这样的笑谈和鼓励。

    或许这才是苏超的终极意义: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足球的文化,哪怕是作为实现文旅目标的一个工具。

    ⬇️在各个平台关注我们,获得持续更新。⬇️